找到相关内容609篇,用时17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“万世立量之通轨”还是“一时之用”?

    若拿来应对小乘,则没有悟他功能。  第二个比量是说,五之外的其余因为也是,如同眼识等五,也不能直接认取脱离自体的对象。五之外的其余包括大小乘共许的第六,也包括小乘不许的第七和第八。...的外境的存在。它把世上的一切现象都归结为第八即阿赖耶识的变现。唯识学的认识论也可用“唯识无境”来概括。它认为,八和心所不能认识外事物,只能认识自己所变现的相分。唯识学为了论证“万法唯识”的道理...

    郑伟宏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9124173790.html
  • 圆觉经管窥(八)─普眼菩萨章之一

    思惟者,识心(第六)也;辨于佛境者,离心、意、之境界,犹如空华,复结为空果也。辗转妄想者,如前云:『未出轮回而辨圆觉,彼圆觉性即同流转。』辗转皆是妄想,而求其不轮转,无有是处。」  圆觉经管窥(十七...。又正念者,无念也,《智度论》云:『有念,是魔业;无念,为法印』《六祖坛经》:『何名无念?知见一切法,心不染着,是为无念。用即遍一切处,亦不着一切处,但净本心,使六出六门,于六尘中无染无杂,来去自由...

    何金洲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15274088.html
  • 玄妙镜(2)

    慢,血液流动也慢,气就处于稳定状态。而且,睡觉是很好的进入深层意识“第六和第七”的好办法。有的人是梦中开悟的。有的人专修睡梦瑜伽。道家也有睡仙之说。西藏有睡觉活佛。这大概就是“六七因上转,五八果上...“冰片”“薄荷”“麝香”麝香孕婦忌用!!! 第四就是电击:电导,电刺激。注:是医用理疗电疗设备! 第五就是在肚脐和后腰对应地放置生磁或熟磁。 第六就是光感:用安全光源照射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425074745.html
  • 唯识学的特质

    能取,引发真见。此二位为第一阿僧祗劫;在通达位,始能断除分别我法二执和分别烦恼所知二障,能如实地通达唯识性和相;从修道位的初地到第七地,随其次第,逐渐断除第六中的俱生二执二障,到第七地时,方能断尽。...执藏为我的第七为自他平等、染净平等的平等性智;转虚妄分别、颠倒造作的第六为善观诸法自相共相及有情诸根胜劣、广度众生、施大法雨的妙观察智,转只有感性认识而无理性分别的前五为普现三类化身、成就如来所应...

    常进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6493681506.html
  • 谈心说(三):人类自私的根源为何

    !   二、第七的定义   第七意识,梵文manas,音译末那,义译为意,此具思量之能,通常缘第八阿赖耶识的见分思量,是我执与法执的根本,又称染污。   此识义译为“意”,与前回说过的第六意识有何分别?第六意识,犹如思想或意志的工具,从意“依情感变化或意志”而生识,是属依主释义;而第七末那之所以为意识,是依其具有执著之意,谓第七第六意识所依之根,属持业释义。故《成唯识论》卷四云: ...

    释依昱

    |唯识|谈心说|自私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6/10045983353.html
  • 谈心说(四):生命的根源

    所积聚的经验结晶,那种刻骨铭心的感受是无法用“前五”或第六意识、第七意识来囊括说明。所以阿赖耶识所含盖的领域很广。它包含生命存在的这个自然界、器世间,表徵生命形态的肉体——有根身,以及各种感觉,知觉...国迷执,由此能兴论主诤。(《卍续藏经》卷九十八,二九O下)   意为,缘觉和声闻第二乘人,对於识只知第六为止,他们以为六道升沈,苦乐果报,都是从六而来,尚不知有第七更何知有第八,二乘人执著...

    释依昱

    |唯识|谈心说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6/12480083354.html
  • 金刚顶宗发菩提心论讲略

    依主释,诸教之常谈也。深秘者,云何菩提,谓如实知自心,以菩提即心故名菩提心,是持业释,如《大日经》所谈也。是则显教以始觉修生故,以凡夫第六为能求心,以厌生死苦,求涅槃乐,马菩提心也。真言乘人以本觉本有故,以东方第八为能求心,以如实知自心本佛为第九菩提心也。又菩提心体,显教译譬莲花,密教正译莲花体。譬莲花者,局于虑知之心,莲花体者,实指肉团八叶九尊塔院也。本论三摩地段,详此心相,乃至五相具备,...

    威音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13470086957.html
  • 梵网经菩萨戒略注[一]

    一切众生可以持戒,持戒清净即见佛性,所以戒是佛性的种子。 那么众生如何持戒? 一切意识色心,是情是心,皆入佛性戒中。 一切意识,就是指第六第六意识是什么?一切他都参与:如眼见...不染一尘,故亦名素法身,众生迷此,所以有生死,虽则六道轮回,其性不变,故又名佛性,因在迷不变,常随众生流转生死,故云“法身流转六道,处处皆闻。”有幸得闻佛法,著力薰修,刹那除卸迷情,得本来,乃至大彻大悟,...

    圣一法师讲述

    |菩萨戒|戒律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7/19420687080.html
  • 从《楞伽经》看佛教的语言文字观

    经验到的事物与意象中抽象出来的。佛教唯识学认为,人们的五——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,通过眼根、耳根、鼻根、舌根、身根这五个门户,能够觉了分别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等境,即眼见色、耳闻声、鼻嗅香、舌尝味、身触尘等感性认识。而包括判断、分析、推理在内的理性认识是由第六意识来完成的。与前五不同,意识所依的根,不是物质性的,而主要是精神性的,即依靠恒审思量的第七末那而生起的,所以第六识被称之为“...

    李恕豪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8262593692.html